善治之花开满澄汕头澄海区深入推进
澄华派出所民警守护社区平安稳定。
隆都镇基层干部在榕树下为村民宣讲民法典。
2024年汕头市澄海区基层治安联防队比武汇演现场
莲华镇下长宁村创建积分管理制度,使村民群众对村政事务由“旁观者”变为“主人翁”;隆都镇南溪村创新设置“围炉问政”平台,畅通双向联系渠道,围绕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问计于民;溪南镇西社村深入开展“党群微服务”活动,通过“微走访”“微帮扶”等活动,入户走访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项项有成效更有温度的基层社会治理举措,是汕头市澄海区多维度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的生动实践。目前,澄海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遍地开花。
今年,广东省委、汕头市委将深入构建“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列入“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对此,汕头市澄海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持续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形成一批具有澄海特色的社会治理品牌,以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护航澄海高质量发展。
下好“先手棋”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更完善
近日,汕头全市持续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暨“平安·幸福”村居建设现场会在澄海区召开。会上,澄海区作经验交流发言时晒出成绩单:全区刑事治安、盗窃诈骗警情连续3年实现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在全省排名大幅跃升,在2023年度平安汕头建设考评中获评优秀等次。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澄海区委的高位推进。
澄海区把构建区、镇、村三级贯通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一项重点任务,将“平安·幸福”村居建设纳入全区“百千万工程”考核体系,做到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同时,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政法各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协调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各镇(街道)、村(社区)成立相应领导和办事机构,镇级、村级综治中心均由“一把手”担任主任,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健全运行机制,形成“区级主抓、镇级负责、村级落实”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1”指综治中心,“6”指综合网格及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基层政法力量和“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等信息化平台,“N”指其他政法综治和社会力量。这其中,强化平台建设是“先手棋”。
在2023年底,澄海区全面完成全区11个镇(街道)、184个村(社区)综治中心“五室一厅”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贯通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各级综治中心提质升级,因地制宜打造4个镇级、25个村级综治中心建设示范点。
综治中心是“1”,亦是核心枢纽,发挥着统筹指挥、协同落实的关键作用。
澄海区紧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这一打造纵横贯通“治理中枢”的关键环节,由澄海区委政法委统一印发综治中心硬件建设指引,出台综治中心工作指南,梳理联席会议分析研判、网格员管理巡查走访等15项工作制度,在全区各级统一推行“常驻、轮驻、随驻”工作模式,完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全面支撑“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有效运作。
以莲上镇为例,该镇通过整合现有办公资源,投入约35万元对镇综治中心进行扩建升级,统筹300平方米办公场地,标准化打造“五室一厅”,安装平安综治信息平台和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在功能实施、工作运行、发挥作用上做到整齐划一。
自规范化建设以来,澄海区各镇(街道)综治中心以综治办为基础,充分整合派出所、法庭、检察室、司法所、信访、人社、卫健、应急、民政、妇联、综合执法等多部门力量,在全市率先实现镇(街道)综治中心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妇女维权服务站进驻全覆盖,促进多部门职能整合、优势融合。
此外,澄海区进一步健全完善力量下沉机制,创设“一线接访、流动巡访、带案下访”工作制度。各级政法、综治、信访部门领导干部主动下沉镇(街道)综治中心、村(社区)现场协助处理纠纷,主动走访信访重点人听取诉求、解决问题,变“坐等求助”为“主动帮助”,有力促进纠纷化解工作高效开展。今年来,澄海全区依托各级综治中心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71宗,有力保障全区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建强“主力军”
联调对接机制更高效
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6”是主力军,发挥着诉源治理、矛盾化解、法律服务等专业优势和主导作用。澄海以“六人小组”机制为抓手,建立健全诉调、警调、访调等联调对接机制,合力攻坚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
针对基层政法单位力量不足问题,澄海区实行法院、检察院工作组挂钩派驻镇街模式,区法院、区检察院共组建17个工作组,明确进驻职责和工作任务。区法学会在各镇(街道)综治中心建立基层服务站点,安排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采取“坐诊”“约诊”等方式进驻站点开展法律服务,充实一线政法力量配置。
为了持续壮大人民调解队伍力量,澄海区全面铺开“庭所共建”“所所共建”工作,全区调解员人数达1707人。今年来通过“诉调对接”“警调对接”“所所联调”等机制成功调解化解各类纠纷240多件,通过行政复议与调解衔接联动机制成功调解终止案件48件。
与此同时,结合澄海区特色产业,成立澄海玩具协会调委会,在隆都镇设立全市首个镇级旅游纠纷调解工作室,在莲下镇建阳村设立全市首个村级“涉侨纠纷调解工作室”,打通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网格就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澄海区以精细化网格建设为基点,将全区184个村(社区)科学划分为530个网格,推动要素集聚管理,建立网格事项工作制度,明确10类服务管理事项,列明网格员清单,建立清单式工作指引,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批网格化管理模式经验,让“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真正落地。
上华镇在各村推行网格员姓名和联系电话牌匾上墙,实现群众联系和信息反馈的无缝对接;莲上镇涂城村深化“综合网格+”改革,形成“3个片区大网格+11个村民小组网格+33个微网格小队”综合网格体系,实现“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澄华派出所推动辖内10个社区警务室与社区综治中心合署办公,并在上窖社区成功试点“警格+网格”融合机制……
走进华文社区,一块硕大的数字化屏幕映入眼帘,上面跳动着一串串数字,并不时发出弹窗。在这里可以看到社区公共安全情况、社会治安动态和卫生管理状况,有助于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这是当地依托市级“社情地图”信息平台,打造“智慧型社区”的创新实践。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澄海以数字信息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加强运用“粤平安”等信息平台开展智能化社会治理,持续推进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雪亮工程”建设,将智能化治理触角延伸到辖区各个角落。
据统计,今年来全区通过“粤平安”平台录入处置网格化事件20468件,处理矛盾纠纷事件819件。合计推送4370路视频监控到“雪亮工程”平台,实现村(社区)、镇(街道)、区、市四级联网。
此外,澄海还以隆都镇被省确定为“粤平安”综治中心工作台试点单位为契机,整合镇内已建的智慧烟感、低空鹰眼、综治一张图等信息化系统,依托视频AI和预警对接,结合视频监控和传感器数据,识别公共安全隐患场景进行预警,为综治中心提供实时情报和决策支撑,实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织牢“群防网”
基层治安防控更严密
“麻烦帮我通知下附近商家,让他们注意一下换假钞的人。”日前,澄海区澄华街道华文社区一商铺店员发现有人使用假币,第一时间将情况反映到“澄华华文社区铺户联防”微信工作群进行预警。最小应急单元内的社区民警随即通报给巡逻民警,后者快速发动商户联防,仅用一小时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这是澄华街道打造“平安联盟”体系,多元化、精细化、源头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缩影。
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如何凝聚“N”的补充力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澄海区突出“N”的生力军作用,各地因地制宜持续发力做实做活“N”文章,激发群防群治力量,力推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劳资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澄海区在澄华街道试点推行“全民联防”“平安联盟”联防模式,打造多个“爱心驿站”,整合小区物业、铺户、企业、快递员、外卖小哥等多元力量,组建流动网格员及平安建设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联防巡查,最大程度搜集各类“信息源”,提升社会面快速反应水平。
为了让社会力量发动更加务实。澄海区组建699个最小应急单元,发动6364名义警等群防群治力量融入社区网格,完善“公安+治保+巡逻队+义警”巡防体系和“铺户联防”工作机制,按照“就近处置、多点响应、梯次增援、舆情引导”模式,实现警情快速、精准、妥善处置。
“经常看见民警和治安志愿者在这一带巡逻,心里很放心。”澄海市民陈先生感慨。近年来,在辖区商圈、学校、医院、公园等周边地段,“红袖章”“绿马甲”“藏青蓝”高频出现,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陈先生所描述的这一幕,是澄海区创新推行区域联防联治的有力实践。澄海区东里镇、溪南镇、莲下镇等地结合片区实际,先行探索建立“聚村联片联防”治安防控机制,使农村基层治安防控更加严密有效。
东里镇古港片区以樟林古港旅游线路为纽带,联结新兴街、观一、塘西、南社4个村,组建古港片区治安联防队,常态化开展巡逻伏哨。同时,以樟林青年爱心义工队和水寨爱心义工队为依托,组建红袖章队,参与古港片区治安联防。
此外,澄海区支持和鼓励工会、团委、妇联、法学会、异地商会、义工社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承担更多基层社会治理功能,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社工、义工、“五老”人员等社会力量参与群防共治,探索走出全民参与群防群治、多元防范化解基层矛盾隐患的澄海路径。
■一线实践
澄华街道华冠社区探索“新就业群体+积分制”治理新模式
暖心关爱造就社区治理“合伙人”
最近,汕头市澄海区澄华街道华冠社区的快递员小张有了一个“新身份”——华冠社区流动网格员。“在平时送外卖的途中,如果遇到电动车违规停放、路灯损坏等现象,我们就会及时拍照上传到小程序,交由社区处理。”小张说,他们借助平时工作中对辖区内的点位、地理环境比较熟悉等优势,通过完成各项基层治理小任务,换取积分分值,兑现实物或精神奖励。
这是当地积极探索实施“新就业群体+积分制”治理新模式。
2023年以来,澄海区澄华街道华冠社区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建设中心工作,以“平安·幸福”村居建设为有力抓手,多元探索城市社区基层平安建设新经验新做法,寻找解决基层治理面临的痛点堵点,着力解决人手力量不足的突出问题。
爱心驿站聚合“新力量”
澄海区澄华街道华冠社区地处澄海中心城区,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6万人,辖区房地产业、工业、商贸业发达。随着辖区人口流动性增大、居民层次多样,叠加社区工作人员相对不足、工作事务繁杂,华冠社区基层治理难度也随之加大。
近年来,快递物流、外卖送餐、网约车等新业态经济迅猛发展,催生出一大批外卖送餐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该群体已成为一支服务居民生活、助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华冠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按照“寒可取暖、暑可纳凉、累可歇脚、伤可用药”原则,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工作者建设“爱心驿站”。驿站内配备有卫生间、空调、饮水机、微波炉、电热水壶、应急医药箱、免费Wi-Fi、充电排插、雨伞等基本设施,提供多项贴心服务,为他们打造了一个休息和学习的温馨家园,切实提升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社区的“爱心驿站”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工作者送去了城市的温暖,作为服务市民生活、助力城市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也日益突显,自觉成为社区治理的“合伙人”。
依托“爱心驿站”,社区不断优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赋予其社区流动网格员的“新身份”,积极探索实施“新就业群体+积分制”治理新模式,做优做活“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的“N”文章,引导“新”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社会治理,推动形成新就业群体和社区干部“双向服务、同向发力”新格局,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注入了新的活力。
积分管理形成“善治闭环”
为进一步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2023年以来,华冠社区制定《华冠社区积分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建立了可运作的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积分激励管理办法,鼓励“小哥”化身基层治理的“前哨兵”,形成“以服务助治理,以积分享兑换”的新模式。
建立健全“注册志愿者—发现问题—反馈社区—获得积分—积分兑换”闭环流程,明确4类45种积分项目,鼓励新就业群体志愿者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实物奖励,以点带面、辐射引领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生活,参与社区治理。
小小积分制,让新就业群体在不耽误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前来“应聘”的积极性增强了。目前已有25名骑手、外卖员注册成为社区“流动网格员”,弥补了社区工作人员“人少事多”的短板。“流动网格员”发挥“走街串巷”,对辖区内的点位、地理环境比较熟悉的职业优势,利用工作时间同步参与社区日常巡逻等工作,很大程度上破解了社区工作者人手不足的难题,取得良好效果。
此外,华冠社区立足新就业群体“移动探头”的独特优势,自主开发了“华冠社区党群智慧积分+”小程序,增设了“随手拍”功能。外卖员、快递员等群体走街串巷、长时在线,日常工作中,他们将发现的社情民意、安全隐患、矛盾线索、突发问题、环境卫生等信息及时反馈社区,让问题隐患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实现网格内大小事情“即时播报”,有效地补足社区“八小时”之外治理工作的短板。
作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