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否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发布时间:2024-07-26    来源:华律网
传统家事纠纷案件,一般是指涉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案件,如离婚、赡养、抚养、扶养、继承、分家析产等,现在已经涵盖了婚姻无效、撤销婚姻、离婚后损害责任、人身自由权、夫妻财产约定、婚生子女否认、生父确认、同居关系析产和探望权、监护权、被继承人债务清偿、遗赠抚养协议、涉外婚姻和涉老婚姻等,随着社会转型的凸显和深化,家事纠纷衍生的新类型案件呈现多元化。
在民事法律体系中,未成年人理应被视为重要的主体元素之一。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凡是从出生起直到生命结束,作为自然人的他们都将拥有民事权利能力,有权依法享受各类权益,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义务。
然而,年满8周岁以下以及超过8周岁但尚无法正确认知自我行为的未成年人,则会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者,其受到的民事法律行为需法定代理人代理执行。
若是已经年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虽然具有进行一些民事法律行为的可能,但仍需借助于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或者在得到法定代理人同意、明确追认后方可施行。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可独立实施一些纯获得收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尽可能地与自身年龄、智力水平相匹配的民事法律行为。
对于那些明显超出其实际年龄、智力状况及精神状态的,并且并非纯获益的合同类文件(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所签署),这类文件通常归类为效力待定的合同文件。
在此情况下,合同相对方可以发出催告,要求法定代理人在接收到通知之日起30天之内做出是否追认的决定。
若法定代理人做出肯定性追认回应,那么该合同就将因为法定代理人的推动行为而正式生效。
反之,如果法定代理人没有给出明确的追认意见,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任何追认的表示,那这份合同便无法对法定代理人造成法律上的约束力。
《刑法》第七十八条【减刑条件与限度】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作者:网络

下一篇:暂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