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视家园让探视不再难院
“孙法官,有您的快件。”一天下午,刚从执行现场回到单位的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孙佳欣被门卫小哥打断了匆忙的脚步。
回到办公室打开信封,一张绘有系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向法官敬礼的手绘卡片映入眼帘。
“画得还蛮像我的!”画的下面,稚嫩的笔迹写道:“尊敬的执行员叔叔,感谢您们对我的关心与帮助,您们的话语让我感到温暖,您们的制服让我感到安全……”
看到这两行话,孙佳欣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起来,随即提笔回复:“彤彤,见信如面,画画得很好,叔叔很开心,不过‘您们’的用法不对哦,‘您’是复数词,不可以和‘们’一起连用,等彤彤再升几年级就懂了,要好好读书,叔叔会从信里检查你的学习成绩哦。”
放下笔,孙佳欣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彤彤的样子。
一个两难的决定
那时,年仅7岁的她刚刚经历了父母离异,法院依法判决彤彤由父亲抚养,但因为彤彤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判决生效后母亲也未将彤彤交给父亲抚养,父亲依法向法院申请执行。
“法官叔叔,我想和妈妈一起生活!”看着泪眼婆娑的彤彤,孙佳欣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一定不能因为法院的一纸判决伤害一个孩子的内心。
于是,孙佳欣带着团队对彤彤进行了一次家访。但是年幼的彤彤面对不断激化的家庭矛盾和情绪激动的父母,变得郁郁寡欢不爱说话。为了引导彤彤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孙佳欣像大哥哥一样,跟彤彤聊起了天,从喜欢吃什么、干什么到上学开不开心、有没有朋友,最后彤彤告诉孙佳欣:“我想和妈妈住在一起,我也希望爸爸可以经常来看我。”
在家访中孙佳欣了解到,彤彤母亲已经找到了工作和固定住所,她向法官提出申请暂缓执行,并表示将向法院起诉要求变更抚养关系。而彤彤的父亲则认为,孩子虽表示愿意和母亲一起生活,但孩子年龄还小、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家长意见的影响,不一定是真实的意思表达。
在了解案件背景及双方诉求后,孙佳欣发现双方当事人并非不愿意配合探视,而是在探视时缺乏沟通以及对子女心理方面的认知,导致矛盾逐渐加深。如何妥善处理这起特殊的执行案件,在保障胜诉当事人权利的同时保护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约“伴视家园”
为了打破困境,孙佳欣决定将彤彤及其父母带入“伴视家园”中。这是大兴法院与区妇联为了解决未成年人探视执行问题而共建的探视场地,内设巾帼家事调解室和心理咨询室,来自法院、妇联、司法、民政等多方力量在这里共同参与疏导化解与协助执行。在这里,有心理咨询师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民政工作人员提供婚姻家庭咨询和社会工作服务,妇联工作人员陪伴参与调解,法院法官全程调解执行。
刚到“伴视家园”,彤彤还有些怕生,但这里有按照儿童年龄需求摆放的低矮桌椅和各种各样的玩具,温馨和谐的环境加上心理咨询师的耐心引导,让彤彤渐渐放下戒备开始玩闹。
“在和彤彤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其实是个很有主见的孩子,目前对她来说比较焦虑的事是父母间的关系。”看着彤彤玩乐的笑脸,坐在调解室的彤彤父母听着心理咨询师对彤彤的分析,慢慢缓和了脸色,不再剑拔弩张。
彤彤告诉心理咨询师,每次父母见面总会爆发激烈的争吵,所以她也不敢再和爸爸见面了。“我还是挺想爸爸的,但是妈妈工作也很辛苦,我不想让他们吵架。”彤彤如是说道。了解到彤彤真正的想法后,双方当事人才恍然发觉自己只顾着以前的矛盾,竟然忽视了最重要的事情——孩子的健康成长。
察觉到双方当事人内心的动摇,孙佳欣“乘胜追击”,从孩子的角度给双方做思想工作。在“伴视家园”经过两次探视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几次陪伴疏导后,彤彤欣然接受了与父亲一同生活。看着孩子无忧无虑的笑脸,母亲也表示愿意配合履行判决,共同让彤彤健康成长。
一只快乐的“小鸟”
孙佳欣最后一次见到彤彤,是她和父亲一起来法院送锦旗。不同于初见时的沉默寡言,此时彤彤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父亲身边“叽叽喳喳”。
“法官叔叔,‘伴视家园’里可真漂亮,我以后还能在那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吗?”
“当然可以,那里本来就是为你们这些小朋友准备的,你喜欢就好。”
随着彤彤牵着父亲的手蹦蹦跳跳离开,这起曲折的探视案件也终于圆满落幕。
“我们创设‘伴视家园’的初衷,是让执行探视有场地、心理疏导有专人、矛盾化解有力量,从而让探视权的执行更有温度,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法治的温暖。”孙佳欣说。(记者 赵 岩 通讯员 刘 朝 刘馥琳)
作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