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

发布时间:2022-07-13    来源:法治日报

王志强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又到毕业季。经过若干年在江湾魔法学校的训练——无论在实体教室里,还是通过虚拟网络空间——大家终于练就了小法师的一身本领,可以出师了。作为职责,我需要给你们一段临别寄语,分享一些大家或许会同样有兴趣的关于职业发展的想法。

法律道路千万条,大家胸怀热爱、身藏法力,已经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在各自的岗位上,你们一定会思考未来的职业前景。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法律人群体之一,你们也有责任思考中国法律人的未来、践行理想的方向,因为你们的事业将决定中国法的未来。那么,现在到底最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我想,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乘法律之风翱翔的人,更需要能带着法律高飞的人、需要能在理念上理解中国、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法律人。

这个时代需要深刻理解中国的法律人。在复旦度过的这些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许多事情,不少与法律相关。你是否想过,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海内外许多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深入解读中国,这对于优秀的法律人之所以尤为重要,是因为这个时代的急剧变化已颠覆了一代人理想中的许多法治想象和法律神话,你们也往往牵扯和纠结在各种可能自相矛盾的价值张力中,需要理念之锚为自己定位。

从根本上说,国家主导是中国的底色。中国传统中的法从来不是自带价值光环的皇冠明珠,法律始终深嵌在集权型政治结构中;经济崛起使国人渐获自信,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在动态平衡;亲亲尊尊的礼教作为传统意识形态已被扬弃,根本价值观的新型共识尚在官方倡导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制度和意识的变迁相当缓慢,甚至必然反复。千年的辉煌、百年的沉沦,新兴的大国、旧有的格局;国家主导模式如何优化,很多问题一时并无答案,也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不过,黄河九曲,百川归海,历史大势并未改变。三百多年前,这片土地上最深沉的思考,是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三十多年前,我们这所法学院激情洋溢的口号,是把法律意识注入民族灵魂。这是从臣民到公民的思想转型,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国家的制度迭代。一代代人周折前行,以博观约取的理性声音、中道而行的变革精神默默努力。深刻理解历史和世界中的中国,理解中国法的定位和中国的方向,才能坚守自我、不沦为唯上唯书的法律工具,才能启迪心灵、成为带着法律高飞的力量。

这个社会还需要妥善解决问题的法律人。这里所说的问题,包括但重点不限于法律类的问题。世界上的问题并不是以学科的方式存在的,科际界分只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非让专家们各自画地为牢。要带着法律高飞、让法治精神成为普遍意识,依法合理解决各种问题是硬道理。基于对规则的坚守,法律人最擅长的答案可能是:这样做合法或不合法。对于一名法官,作出合法性判断是最重要的职责,定性有助于解决问题。不过,如果你是一位律师、一位企业法务,客户和业务伙伴一定还会问:那我们怎么办?除了合法性判断,你能否解决他们的问题?法学院确实可能没有教过你怎么办,因为在学科划分上这往往属于别的专业领域了。

然而,如果要使法律人和法治意识赢得尊重,除了判断法律上的是非可否,法律人需要有能力提出方案,作为建设者、决策者,而不仅是辅助者、跟从者。建设性地提出方案、解决这些业务问题,往往是有准入门槛、有技术含量的挑战。在法律讲不下去,该讲科学、讲政治、讲经济的时候,如果你也能讲科学、讲政治、讲经济,就会有更多人愿意倾听;如果你有能力告诉决策者或者作为决策者判断,其他这些问题如何兼顾和平衡,就能更全面地应对质疑、辩驳谬论。这要求你立足自己的法律专长、又走出舒适圈,一方面不断学习和掌握其他领域的业务,另一方面提升沟通和协同能力,通过合作来设计和评估各种方案,成为既能守住法治底线、又能博采众长的社会引领者。

当然,要带着法律高飞谈何容易,满足基本的职业期待对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很辛苦。由于各种原因,如果经过努力,你仍然很纠结很艰难,怎么办?没关系,只要身心健康,年轻的资本就是试错。根据一位业界前辈的经验,有一些人可能天性就不适合从事法律工作,至少不适合从事某些岗位的工作。不必太勉强自己、也勉强那个岗位,相看两相厌。世界很大,另一种生活方式或许更适合你的专精特长,热爱和精彩未必是从一而终。许多法学院校友跨界发展、成功转型,都卓然有成,也同样是一种带着法律高飞的姿势。江山代有才人出,相信你们会以自己的方式与法律高飞。

(文章为作者在复旦大学法学院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节选)

作者:网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