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水平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锚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必须坚定方向、聚焦主题,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着力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增强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水平,推动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宏观经济治理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是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有效建立并发挥作用的关键,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宏观经济治理意味着将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活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推动宏观经济政策框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通过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政策的执行力,能够确保政策效果的最大化,增强政府治理能力,进而更有效地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质升量增还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增添动力。顺应历史潮流、做到与时俱进,就要将一项项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促进各项改革系统集成,通过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稳定和改善预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宏观政策必须稳健有效。要持续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以更有效的政策组合推动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坚持正确方法论提升治理效能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只有把握好宏观经济治理的方法原则,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才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为此,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思维和法治思维,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坚持系统思维。宏观经济治理要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既要防止经济增速大幅波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又要抓住时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既要有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矛盾,也要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把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多重目标、多项改革和多种政策联动协调平衡。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变化、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调整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国内经济运行。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治理需具备全球视野,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
坚持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推进改革所需的科学方法,也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发展、在发展中完善法治,坚持依法调控和统筹施策。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加强经济立法,强化产权保护,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依法制定和实施,确保其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和效果。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新时代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必须遵循的要义。要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形成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着力保护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职能作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监管能力,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持续完善宏观经济治理。
发挥宏观调控机制集成效应
宏观经济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充分发挥各类政策措施的集成效应,做好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协同配合,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发挥好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运用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意图的实现。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强化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地方规划与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突出规划的战略性、系统性。增强国家发展规划对年度计划、公共预算、金融信贷、国土开发、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的引导功能和统筹功能,提高规划的引领性、指导性;创新规划实施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二是统筹推进财税、金融领域改革。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实际效果,更好发挥财政政策的再分配功能和激励作用,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动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此外,还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三是强化政策协同配合形成合力。要促进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构建更加高效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实施好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举措,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打造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把环保政策纳入宏观经济治理政策范畴。
强化全链条管理增强调控科学性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要加强从政策制定到执行全链条管理,发挥各项政策举措的协同效应,提高宏观经济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执行力,促进经济发展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
一方面,促进各项政策措施协调联动、同向而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强化总量性指标与结构性指标的衔接、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的统筹;加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协调,既做好顶层设计,又有效激发地方积极性;加强政府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协调,健全宏观政策的市场反馈机制。健全完善跨周期政策设计和逆周期调节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中长期、跨周期宏观经济政策预研,重视预期管理,增强前瞻性,同时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
另一方面,提高调控的科学性。提升宏观经济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能力,研究优化能够更好反映高质量发展的先行指标,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建立外部风险冲击预判预警制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提升现代技术手段的辅助治理能力,建立宏观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强化对经济运行动态的实时跟踪,提高市场分析、形势研判能力,增强时效性和精准度,为宏观经济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
作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