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清城大数据赋能司法救助线索精准筛查
正义网讯(通讯员吴楚贤 王曦晖)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正深刻改变着检察工作模式。近日,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检察院通过构建司法救助办案模型,以大数据赋能司法救助线索精准筛查,成功办理了一起司法救助案件,为因案致困家庭撑起“法治之伞”。
2023年12月,赵某通过变声软件等方式冒充何某的外孙诈骗了何某9万元。 年近九旬的何某靠退休金生活,9万元是他全部的积蓄。何某的妻子是残疾人,还需要何某照顾,由于年纪渐长,何某的身体也逐渐变差,且本身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病,两位老人的生活日显艰难。案发后,何某因此心生郁结,身体每况愈下,经常需要入院治疗,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
2024年5月,法院作出判处原案被告人赵某犯诈骗罪并处以有期徒刑。然而,由于赵某没有偿还能力,何某并没有得到任何赔偿,被诈骗的9万块钱无法追回,生活举步维艰。
清城区检察院发现这条涉诈骗导致重大财产损失的司法救助线索后,立刻启动司法救助调查。走访调查发现,何某符合司法救助条件,依职权启动国家司法救助,指导何某提交相关申请材料,争取尽快将案件办结,及时发放救助金。
与此同时,检察官在走访中发现,何某及其家人都不太了解司法救助政策,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条件,且何某不属于“五类生活困难人员”,其他针对重点救助人群的模型无法筛选出此类司法救助线索,容易存在“漏救”的情况。
据悉,在常规的司法救助案件中,退役军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涉法涉诉等五类生活困难当事人的信息数据,通常是救助群体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检察官在办案实践中发现,有些人并不属于上述五类人群,极其容易出现遗漏救助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难题,清城区检察院控告申诉部门构建了司法救助线索发现监督模型,利用检察业务系统数据与公安、法院等政法单位已经进行救助的数据进行对比、碰撞,从而快速筛选出可能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案件,及时精准锁定“漏救助”人员。
2024年以来,清城区检察院已通过该大数据模型精准筛选出56条救助线索,办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34件。下一步,该院将继续加强综合履职能力,积极探索司法救助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新路径,持续完善与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的多元化救助机制,以检察“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作者:网络